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ype
tags
category
AI 摘要
icon
password
前言:
我是老喻,欢迎来到《决策算法》课。
这一讲,我们继续赌场的话题。
“赌场的陷阱”那一讲,我们从数学和人性角度讲了人为什么无法战胜赌场。但这并不能打消很多人去赌场玩玩的冲动。
的确,在人类历史上,自从有了赌博这种行为,哪怕法律明令禁止,都抑制不了赌博的诱惑。于是,也总有聪明人研究各种自认为高明的策略,也可以称之为“赌技”,借此来挑战赌场。这些策略的目标是,战胜赌场。
也有些人,将股市等金融市场也视为“赌场”,并试图找寻神奇公式,以追求稳赚。
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“算法”?
这一讲,我们重点看一个非常知名的策略:马丁·格尔策略。这种策略,不光被应用在赌场中,也经常被应用在金融投资中。
一
马丁·格尔策略最早在18世纪的法国赌场中被广泛应用,它的原理非常好理解。
赌徒们发现,似乎只要他们每次亏损后将赌注加倍,最终赢的一次便足以弥补之前所有的亏损,并且还能获得额外的利润。这一策略让人仿佛找到了通往“永不亏损”的捷径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。
假设你参加一个抛硬币的游戏,正反面各有50%的概率。你每次下注1元,假如第一次猜错了,输了1元,那么下一次你加倍下注2元。如果还是错了,你再加倍下注4元,以此类推。每次亏损后,你都翻倍下注,直到某次你猜对了,最终赢回来所有之前的损失,还获得最初下注1元的净利润。
这个策略的吸引力在于,理论上,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,并且下注次数足够多,最终必然会有一次获胜,所有亏损将被一笔抹平,并且你还能赚一点。
对于一些激进大胆且自认为聪明的投资者来说,这种策略几乎无懈可击。尤其是在一些短期波动较大、但最终价格会回归的市场中,马丁格尔策略常常被视为一种稳赚不赔的方法。
但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。虽然在理论上,马丁格尔策略似乎是“永不亏损”的,但现实中的投资环境远比赌场复杂。
二
马丁·格尔策略最致命的问题在于,它的前提条件过于理想化,而这些前提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成立。
首先,资金的有限性是马丁·格尔策略的最大问题。马丁·格尔策略假设,投资者可以拥有无限的资金来不断加注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连续亏损。
显然,现实中的资金总是有限的,每次翻倍下注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,特别是在多次亏损后,下注金额会以指数级增长,远远超出大多数投资者的承受范围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从1万元开始下注,连续11次亏损后,你将需要2048万元来进行第12次下注,前面累计的亏损已经达到了2047万元。这种指数级的资金需求增长非常迅猛,会让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市场回调之前便耗尽了资金,被迫退出。并且,这一把即使赢了也只赚到1万元,盈亏之间极度不对称。
有人可能会反驳:连续11次亏损的概率非常低,在抛硬币游戏中,连续猜错11次的概率只有1/2048,看似很小。然而,在抛硬币游戏中,这种概率也并非不存在,一旦发生,就是致命的。
而金融市场比抛硬币复杂得多。抛硬币的每次结果都是独立的,胜率是固定的50%。但在真实的投资市场中,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。连续的亏损,可能触发群体恐慌,带来更多抛售,让更大的亏损如洪水般涌来。
其次,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也是马丁·格尔策略的另一大隐患。
这个策略依赖于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均值的假设,意味着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只是暂时性的,最终会反转。
然而,现实市场中的价格走势并不总是按预期运行,尤其是在极端市场环境下,价格可能会持续单边运行,而不会如预期般回归。
例如,在2007-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许多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,市场出现了持续的单边波动,这远超出许多投资者的预期。此类极端情况下,马丁·格尔策略不仅无法发挥作用,反而会加剧投资者的损失。因为每一次的加倍下注,都会进一步放大风险。
当市场不反转时,投资者不仅没有机会弥补亏损,反而很容易因资金不足,而面临更严重的财务困境。
摩根士丹利的豪伊·许布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在2007年次贷危机期间,他采用了类似于马丁·格尔的策略,持续加大对抵押债务的押注,试图通过增加仓位来挽回亏损,他坚信市场最终会反弹,但危机的加剧却让他深陷亏损漩涡,最终导致了9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,直接引发了他的职业生涯终结。
这一案例清晰地揭示了马丁·格尔策略的致命弱点:即使市场可能在某个时刻反弹,但投资者是否能在反弹之前存活下来,仍是一个极大的未知数。
这就引发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:即使我们相信市场最终会反弹,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等到那个时刻?
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、线性波动的系统,而是受全球经济、政策、金融、情绪等复杂因素影响的非线性系统。尤其在极端市场条件下,这一策略不仅不会带来预期的反转机会,反而会加速投资者的破产。
在金融市场中,尽管投资者常常希望通过某种“必胜”策略实现持续盈利,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“永不亏损”的策略。
马丁·格尔策略的最大教训在于,它提醒我们:在面对市场时,永远不要过于自信于某种数学模型或策略的“安全性”。
无论多么看似稳妥的策略,一旦面对极端市场环境,都可能迅速失效。而投资者真正需要的,是灵活的应变能力、对风险的深刻理解,以及对市场本质的清醒认识。
三
你可能会说:“我既不赌博,也不投资,马丁·格尔策略跟我没有关系。”
然而,事实是,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,也常常采用类似于马丁·格尔策略的行为模式。
我们在日常决策中,可能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这种加倍投入的逻辑。
想象一下,当你的工作遇到困境时,你是不是会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试图扭转局面?项目出现了问题,我们本能地会想:“再多投入一点,再加把劲,事情就会好转。”
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,它忽视了对现状的理性评估。投入更多时间、精力并不意味着问题就会自动解决,特别是当最初的方法就存在缺陷时。如果一开始的策略是错误的,单纯的加倍投入只会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与其持续加码,或许更需要的是停下来审视和反思,重新评估当前的情况,寻找新的解决路径。
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。我们常常会陷入类似的循环:当身处逆境时,我们往往受到各种励志故事的鼓舞,认为只要不断坚持、不断加倍努力,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。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都充满了“屡败屡战”的精神,这让我们相信,拼搏到最后的那个人才是胜利者。
但问题在于,生活并不像赌场那样有固定的概率规律。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并非线性相关,成功也不一定在更多投入之后就必然到来。很多时候,继续投入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反而会让我们陷得更深。
换个角度说,问题都出在“回本儿”的念头上。即便不进行投资或赌博,我们在做出某些决策后,如果发现前期的投入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,我们很容易想要通过继续投入来挽回损失。
比如,学习新技能时,当我们发现自己掌握不佳时,可能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,试图扭转不利局面;又或者,在追求一段不合适的关系时,已经付出了很多的情感与精力,我们会更加不愿意放手,继续“加注”来试图挽回失败的感情。
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马丁·格尔策略。放下回本儿的念头,冷静分析当前的情况,你或许能更早脱困。
有时候,选择退出,选择放弃,也是一种理性的决策。
四
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理性投资者会设立明确的止损点,避免在损失扩大前继续投入。
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类似的“止损机制”。我们需要为每个重要决策设定合理的边界,提醒自己在情况不如预期时及时调整方向,而不是盲目加倍投入。
反思,调整,甚至放弃,都胜过盲目的坚持,聪明的撤退也是成功的一部分。
在工作或感情中,继续投入更多情感或资源并不能总是带来好结果,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得更深。设立“止损机制”,及时放手或调整方向,往往是更为明智的选择。
当然了,这里的确也存在一个难题。所谓,行百里者半九十,我们总会担心现在放弃,是不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?是不是再撑一口气,就山重水复,柳暗花明?
这是一个很个人的决策,每个人每件事儿上判断都不一样。可以有适当的继续试探,但至少,像马丁·格尔策略那样加倍投入就是赌徒心态了。
五
马丁·格尔策略是一种很有迷惑性的“赌技”。乍一听,太疯狂了,谁敢;一计算,好像有道理,跃跃欲试。
然而,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稳稳地实现发财梦的“赌技”。
战胜赌场显然不可能,而试图找到“股市”上的神奇赌技,一样不靠谱。
说起来,资本市场上“赌技最强大”的文艺复兴基金,也不是靠什么神奇公式,而是通过数据和算力优势、量化模型、顶尖跨学科团队、高频短期交易、严格风险管理、市场中性策略和封闭运营,持续优化算法、技术和策略,长期积累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。——即使如此,文艺复兴基金最初几年也走了很多弯路。
对于个人,更难获得什么财富上的炼金术。
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来看,对马丁·格尔策略的反思,同样适用于我们面临困境时的行为模式。
我们常常陷入“再努力一点就会成功”的误区,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试图解决问题。实际上,盲目坚持并不能确保成功,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。
当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采用类似马丁·格尔的加码策略时,实际上也在忽视一种机会成本。我们在陷入困境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资源,可能导致错失其他更具潜力的机会。
总结来说,无论是在投资中还是生活中,理性评估与控制风险,避免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,才是长期稳健成功的基础。
当我们遇到麻烦,掉进坑里,首先要做的,是停止把坑挖得更深。
愿你毁三观、树新生。
- 作者:雲風
- 链接:https://www.kang.ink/economic/15c7bc1c-6e4f-80eb-80b4-cc88fc346ab9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